第330章 在亚东沟隐居 平淡幸福生活
用户88002538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330章 在亚东沟隐居 平淡幸福生活,魂穿何大清之娶淮菇为傻儿子改命,用户88002538,废文网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越过卓木拉日雪山的峰顶,温柔地洒在下司马镇的木屋屋顶上。何大清推开窗户,深深吸了一口带着松木清香的空气。远处,多情湖在晨光中泛着粼粼波光,几只黑颈鹤优雅地掠过湖面。
\"大清,快来尝尝这个。\"秦淮茹从厨房探出头,手里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酥油茶,\"我按卓玛教的方法做的,不知道味道对不对。\"
何大清接过碗抿了一口,浓郁的奶香中带着淡淡的咸味,还有一丝砖茶特有的苦涩。\"不错,就是茶可以再煮久一点。\"他笑着评价道,看着妻子脸上沾着的一抹糌粑粉,伸手轻轻擦去。
这是他们在亚东沟隐居的第三个月。当初选择这里,正是因为看中了这个夹在雪山与森林之间的小镇独特的宁静与包容。下司马镇虽小,却因地处茶马古道要冲,自古就是多民族交融的地方。藏式木屋旁可能就矗立着一座带有不丹风格的建筑,街上既能听到藏语,也能听到汉语甚至英语。
\"今天卓玛说要带我去采黑木耳,\"秦淮茹边整理厨具边说,\"她说这个季节林子里的黑木耳最肥美。\"
何大清点点头:\"那我待会儿去帮多吉大叔修他家的牛棚,昨天说好的。\"自从他们两个月前租下镇子边缘这座带小院的木屋,就一直在用这种方式与邻居们熟络起来。
院门外传来清脆的铃铛声,是卓玛牵着她的骡子来了。这位四十出头的藏族妇女是他们的第一位邻居,也是最好的朋友。
\"淮茹!准备好了吗?\"卓玛用带着口音的汉语喊道,她身后跟着十岁的儿子扎西,正害羞地躲在母亲身后。
秦淮茹拎着竹篮快步走出去,何大清跟在后面,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水果糖递给扎西。小男孩眼睛一亮,接过糖后终于露出笑容:\"谢谢何叔叔!\"
看着妻子和卓玛母子有说有笑地走向镇外的森林,何大清转身朝相反方向的多吉家走去。路上,几个藏族老人坐在茶馆门口晒太阳,见到他都热情地打招呼:\"何师傅,今天去帮忙啊?\"
\"是啊,多吉大叔的牛棚要加固。\"何大清用这几个月学会的简单藏语回应,引得老人们开怀大笑——他们总是为这个汉族人努力说藏语的样子感到有趣又感动。
多吉家的院子比何大清租住的大得多,养了十几头牦牛。见到何大清,这位六十多岁的老牧民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计迎上来:\"何师傅,你可算来了!你看看这根横梁,都快断了。\"
何大清仔细检查了牛棚的结构。多年的木工经验让他一眼就看出问题所在:\"不只是横梁,地基的几根柱子也被白蚁蛀了。得全换掉。\"
\"我就知道找你准没错!\"多吉拍着何大清的肩膀,\"镇上那些年轻人,现在都去学开车、做生意,没几个会这些老手艺了。\"
两人忙碌了一上午,何大清不仅修好了牛棚,还教多吉如何识别和防治白蚁。中午时分,多吉的妻子强巴卓嘎端来热腾腾的羊肉面片和酥油茶,非要何大清留下吃饭。
\"何师傅,听说你夫人厨艺很好?\"强巴卓嘎边倒茶边问,\"明天是望果节,镇上要在广场摆长桌宴,每家都要带一道拿手菜。\"
何大清笑着点头:\"她确实喜欢研究美食,最近正学着用你们这的亚东鲑鱼做川菜呢。\"
\"那太好了!\"多吉兴奋地说,\"我们都想尝尝汉族风味的鲑鱼!\"
下午回到家,何大清发现秦淮茹已经回来了,正和卓玛在院子里晾晒刚采的黑木耳。竹席上铺满了肥厚黝黑的木耳,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。
\"大清哥,你看我们采了多少!\"秦淮茹兴奋地展示她的收获,\"卓玛说晒干后可以保存很久,还能寄回北京给孩子们尝尝。\"
卓玛笑着补充:\"淮茹学得很快,现在她能分清楚哪些树上的木耳最好。明天我们再去采松茸,这个季节正是时候。\"
晚饭后,秦淮茹开始准备望果节要带的菜肴。她把新鲜鲑鱼切成薄片,用从成都带来的调料腌制,准备做一道水煮鱼。\"我还想做一道木耳炒腊肉,\"她对正在削木头的何大清说,\"用咱们从北京带来的腊肉和今天采的黑木耳。\"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