暴富雅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229章,汉宫娇华:帝女传奇,暴富雅,废文网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殿外忽然传来环佩与木屐相击的声响,\"踢踏踢踏\"夹着\"叮铃叮铃\"。
平阳侯家儿媳带着三位持简的女徒奔入,她们手中捧着的不是绣帕,而是誊抄的《科举策论》,竹简上还沾着汗渍,显然是一路跑过来的。
\"陛下!太后!\"女徒们将竹简举过头顶,竹青上用朱笔写着\"科举取士,当唯才是举\",\"这是文院女徒拟的策论,将'通经断纬'之理解释为治国需经纬交织,不分男女。\"
\"就像织锦,少了哪根线都不成。前儿赵五给我们打箭簇,说'铁里掺点铜才结实',当官不也一样?\"
陈阿娇突然把女徒们揽到身边,珍珠璎珞蹭着她们的发顶:\"好!说得好!\"
\"哀家回头让尚方署给你们铸'科举女侍'印,就用你们说的'经纬纹'!\"
\"以后你们就是文院的'科举童子',帮着班昭博士整理策论!\"
郑当时突然上前一步,笏板敲得青砖发颤,\"笃\"的一声惊飞了檐下的鸽子:\"陛下!《礼记·王制》云'士者,男子之业也'!女子为士,必致阴阳失调!\"
他展开的《礼记》注本上,\"女子无才便是德\"八字被朱砂重重勾出,墨都晕开了:\"臣家有小女,只教她织布绣花,这才是本分!\"
\"郑大夫可知,\"刘妧将一本《女户政绩簿》推到他面前,朱笔圈着女户们的治绩:\"王阿莲改良盐井,让张掖郡盐税翻了倍;柳氏女织锦富边,用三匹蜀锦换了月氏人的良马——这些女子的政绩,哪点对不起'士'字?\"
她顿了顿,声音清亮:\"您家小女若真有才华,难道不该让她为大汉出力?\"
卫子夫捧来卷《西域人才册》,册里记着西域各族能工巧匠:\"若不开科举,这些会治沙、懂织锦的奇才,岂不是要埋没?\"
\"难道让他们一辈子只能给世族老爷当雇工?前儿月氏有个会种葡萄的匠人,被鲁郡太守当成奴隶使唤,差点跑回戈壁去!\"
申时的更鼓敲过,\"咚——咚——\"两声闷响。
刘妧望着案头新送来的《科举舆情奏议》,奏议末页贴着各郡太守的反对签条,其中鲁郡太守的字最扎眼:\"科举一开,世族颜面何存?\"
她想起早上收到的班昭密信,信里说太学儒生正密谋在贡院旧址焚烧科举条议,连柴火都备好了,还说要\"烧尽女子应试文\"。
陈阿娇突然将那方\"科举之印\"按在奏议上,印泥在晨光里泛着红光,像朵盛开的花:\"怕什么?烧了再刻,写了再抄!\"
\"当年孝武皇帝推推恩令,反对的人比这多十倍!昨儿我让文院女徒把策论抄了百八十份,藏在织锦坊的染缸底下,烧得完吗?\"
\"传旨,\"刘妧的声音在殿内回荡,像铜钟落地,\"着礼部、太学、文院共议科举章程,分设文武二科,无论男女、夷夏,皆可应试。\"
\"首科取士三百人,女子不得少于百人。\"
陈阿娇立刻接话,声音脆得像玉佩相击:\"哀家早让班昭备下了——文试首题便考'西域安边策',看谁能用算学算出最佳屯垦地!\"
\"武试就考'锦甲轻骑',让那些说女子不能骑马的瞧瞧!前儿林阿蛮骑射赢了太学博士,那些人脸都绿了!\"
卫子夫展开一卷《科举规制》,朱笔圈着\"唯才是举,不问出身\"的条目,规制末页贴着张草纸,是渔阳李氏女儿画的\"贡院考场\"图,桌子摆得整整齐齐,男女坐得掺着。
旁边写着:\"我娘说,会算胡商账本的女子,也能当县吏,不比那些只会啃书本的公子哥差。\"
酉时的宫宴摆在长乐宫的藏书阁旁。
陈阿娇亲自给班昭斟了杯葡萄酿,酒液在玉盏里晃出紫色的光。
她忽然指着阁外说:\"瞧,那是文院女徒在月下抄录科举条议,说要编本《应试女训》,教姑娘们怎么答策论。\"
\"赵巧儿正给大家讲算学题呢,说'屯垦地的亩数算错了,可就闹笑话了'。\"
班昭饮尽酒盏,袖中漏出卷策论,边角都磨毛了:\"臣正想用'经纬天下'之理解释科举要义,让女徒们明白,治国如织锦,需千丝万缕,少不得女子这根线。\"
\"就像西市的酒坊,王铁蛋酿酒,他媳妇管账,缺了谁都不成。\"
卫子夫用银匙搅着案上的桑葚膏,轻声道:\"我让少府算过,若科举全开,三年可补西域缺官。\"
\"那些女徒算得更细,说用织锦的'提花法'排官,能让懂算学的去管粮,懂织锦的去通商,效率能提四成。\"
\"昨儿张婆还来宫里,说要给贡院送胡麻饼,让考生们吃饱了好答题。\"
刘妧摸着案头新刻的\"科举令\"玉节,玉质温润,刻着\"唯才\"二字。
她想起察举制下世族子弟拿着俸禄却不会算账的模样,忽然笑了。
藏书阁的竹简气息里,混着陈阿娇鬓边珍珠与班昭袖中墨香的气息,像一曲选贤与能的合鸣。
\"去叫尚方署的匠人,\"刘妧对侍女说,声音里带着笑意,\"让他们照着文院女徒的策论,铸些刻着'唯才是举'的铜匾,挂到各郡县的贡院去。\"
陈阿娇立刻接话,腕间的镯子叮当作响:\"这事哀家早盯着呢!昨儿见女徒用算学排考场座次,横平竖直,排得比鸿胪寺接待外国使臣还妥帖!\"
\"赵巧儿说,按织锦的'经三纬五'排,正好能容下千人,还不拥挤。\"
此刻的长安太学,张婆正把一本《科举须知》塞进孙女丫蛋手里,书页上还沾着点面粉:\"拿着,这是文院发的,往后咱也能考县吏。\"
\"你李姐姐要是活着,准能中个头名——她当年算商队的账,从没错过一个子儿。\"
旁边书铺的老板娘哗啦倒出匣里的竹简,引得路人围上来:\"瞧!新刻的《科举策论范本》,女娃们抢着买呢!\"
\"王莹姑娘的策论都抄进去了,说'治西域如织锦,需知胡俗如识纬线',写得真好!\"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