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9章 文会(一)
燕城河塞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99章 文会(一),开局即亡国,什么?我是慕容冲,燕城河塞,废文网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重阳铜雀台大宴:
慕容冲随着王献之等晋国使团被侍从领向一处席位,同样的也和秋狩一样划区域而坐。
各方使臣文人墨客陆续抵达,忽听得一声:“无量清净佛!多年未到北地不想依旧似从前!”
很明显发出这感叹的是佛门中人。
其实大家不知道的是今日的重阳大宴可以说是众星云集。
佛门中人:释道安及其弟子竺法汰(般若学 “六家七宗” 的重要代表)、慧远(净土宗奠基人),释道安的同门僧朗(佛教本土化的社会奠基)
道门中人:杨羲(中国道教上清派创始人)、谢允
儒家经学中人:范宁(《后汉书》作者范晔祖父)、郭瑀(前凉至前秦时期的隐士与经学家)
另外还有清谈玄学大家:韩伯(精于《周易》《老子》,是东晋中期玄学理论的重要继承者。)
除此之外还有王献之、王凝之与谢道韫夫妇、魏晋三大才女之一的苏若兰、宣文君宋氏、殷仲堪、殷仲文、习凿齿(《汉晋春秋》)、王嘉(古代中国神话志怪小说集《拾遗记》)等一众。
其实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极具突破性的阶段,儒释道三教在碰撞中融合,玄学清谈引领思辨风尚,形成了 “多元一体” 的文化格局。
儒家:从汉儒的神学化(谶纬)转向伦理实践与政治哲学(如梁熙治理河西以儒为宗);
佛教:通过格义、创宗实现中国化,从外来宗教变为本土思想资源(如禅宗萌芽);
道教:完成从民间信仰到制度化宗教的转型,吸收儒佛构建理论体系;
玄学清谈:打破单一意识形态,培育思辨精神与个体意识,为隋唐 “三教合流” 及宋明理学奠定基础。
······
正午的阳光斜照铜雀台,朱漆廊柱间鎏金纹饰明灭闪烁。三十六名身着玄色深衣的乐官列坐台基两侧,手中编钟、建鼓、瑟竽次第奏响《汉乐府?陌上桑》的古调。
清越乐声中,十二名绿袖垂髫的舞姬踏歌而起,广袖翻卷如浮云蔽日,腰间玉佩叮咚似清泉漱石,重现汉代罗敷采桑的曼妙图景。
“当年王右军同一众江左名士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,曲水流觞,列坐其次,虽无金石之盛,却有丝竹管弦之兴。” 苻坚端起青铜酒樽,目光扫过席间南北文人,“今日铜雀台高会,集天下才俊于一堂,较之兰亭,当更见气象。”
当即便有人回应:“陛下以文会友,胜迹堪比昔日魏武大宴铜雀,此等盛事,正该勒石刻铭,传诸后世。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