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命不在身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211章 以弱灭强之策!萧和:若我拿出府兵,岳父关羽,我开局劝刘备奇袭襄阳,天命不在身,废文网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“那时父亲再以百万王师南下,刘备以区区三州之地如何能抵挡得住,必可摧枯拉朽般荡灭之!”</p>

曹冲满腹豪烈,抛出了自己的论断。</p>

总结起来,就四个字:</p>

国力辗压。</p>

此番话一出,程昱,荀攸等众谋臣,纷纷赞同附合,对曹冲皆是投以刮目相看之意。</p>

曹操亦是眼眸放亮,脸上浮现出惊喜之色。</p>

这般年纪,竟能有如此大的格局,能站在如此高度看待敌我形势,不愧是他曹家神童啊。</p>

“仓舒言之有理,言之有理!”</p>

曹操是连连点头,脸上是掩饰不住的欣赏。</p>

“这就是儿臣所说的不当伐,至于这当伐嘛…”</p>

曹冲话锋一转,接着道:</p>

“刘备僭越称公,父亲自不可坐视不顾,必当有所惩罚。”</p>

“儿臣以为,我们可发挥我大魏骑兵优势,以轻骑深入伪楚境内,抄掠其南阳,淮南一线边郡。”</p>

“这样一来,我们既能掠夺人口,又能不断给伪楚放血,消耗其本为羸弱的国力。”</p>

“而我军骑兵来去如风,又不与其正面交锋,刘备根本奈何不了我们,只能看着我们肆意来去而束手无策。”</p>

“如此一来,我大魏国力不断增长,伪楚国力却不停被我们放血,此消彼涨之下,不出数年我大魏对伪楚便有辗压之势!”</p>

“那时父亲再挥师南下,就算那萧和真乃神仙降世,在父亲绝对的实力面前又有何用?”</p>

听到这里,曹操眉开眼笑,拍案而起。</p>

“好好好,好一个当伐又不当伐之策!”</p>

“仓舒啊,孤从你身上,看到了你大哥的影子,更看到了郭奉孝的影子。”</p>

“这才是我曹操的儿子该有的格局智计!”</p>

“好好好,为父就依你之计!”</p>

曹操是欣喜之极,对曹冲是欣赏之极,甚至将其比为了曹昂与郭嘉合体。</p>

曹丕看在眼里,却是眉头暗皱,看向曹冲的眼神,悄然透出一丝阴冷。</p>

战略就此定下。</p>

曹操便放弃了大举南征的冲动,接连颁布了数道诏令,劝农课桑,大举屯田,恢复经济。</p>

同时又调幽州并州及关中骑兵,至汝南,沛国,下邳等淮北一线,分路突入淮水一线抄掠。</p>

…</p>

应天,楚公府。</p>

刘备正眉头微锁,听取着伊籍汇报着淮南一线传来的战报。</p>

“近月以为,伪魏骑兵屡屡犯境,遇城不攻,只抢掠丁口牛羊。”</p>

“期思,富波,向县,淮陵等诸县,皆为敌军荼毒,总计有三千余户为敌所掠…”</p>

刘备压住了心中怒火,目光看向众谋士:</p>

“孔明,伯温,依尔等之见,曹贼此举,这是意欲何为?”</p>

诸葛亮羽扇轻摇,说道:</p>

“曹操此举,亮以为,不能单纯的视为派兵抄掠。”</p>

“近日从细作传回的情报来看,曹操短期之内,并没有兴兵大举南下的意图,反倒是接连颁布了劝农课桑,恢复经济的政令。”</p>

“依臣之见,曹操这是意识到,南北对峙已成定局,想要如扫灭北方群雄那般,靠一战得胜而灭了了我们,已无可能。”</p>

“故而曹操才转而着手休养生息,想要靠着占据中原膏腴之地的优势,迅速恢复两河诸州的人口和经济,进而再以压倒性的国力再攻。”</p>

“至于伪魏对我淮南一线的骑兵抄掠,则是想仗着骑兵优势,不断掠夺我边境人口,以削减我们的国力。”</p>

“长此以往,国力此消彼涨之下,曹贼再度南下,方才有摧枯拉朽的机会。”</p>

诸葛亮点破了曹操意图。</p>

府堂之内,立时一片议论。</p>

“孔明言之有理,中原沃野千里,一马平川,底蕴确实远胜于南方。”</p>

“曹操现下的方略,确实是上上之策!”</p>

刘备微微点头,尔后问道:</p>

“那依尔等之见,孤当如何应对?”</p>

诸葛亮早已胸有成算,遂道:</p>

“伪魏有骑兵优势,我军却有水军优势!”</p>

“臣以为楚公可令我水军北出泗水,涡水,颍水北上,袭掠伪魏淮北之地以为报复,并可弥补我淮南人口损失。”</p>

刘备连连称是,深以为然。</p>

话锋一转,诸葛亮道:</p>

“楚公适才也说了,中原沃野千里,底蕴远胜于南方,倘若给了曹操足够休养生息时间,待其人口经济恢复,则其国力必将强到无可撼动之地步。”</p>

“故亮以为,我们绝不可被曹操牵着鼻子走,与其比拼国力,必须要尽快挥师北伐,收复中原,不给曹贼休养生息的机会!”</p>

刘备心中微微一凛,立时意识到了形势的紧迫性。</p>

北方的底蕴实在是太深厚了,仅仅冀州一地,若恢复其鼎盛时期的人口和耕地,可能就比南方荆扬交三州加起来都多。</p>

这南北对峙,越往后拖,南北国力间的差距就越大。</p>

而现在这个时间点,则可能是南方与北方国力差距最小的时刻。</p>

此时不趁势北伐,收复中原,更待何时?</p>

“孔明言之有理,北伐慢不得,确实得…”</p>

刘备正要拍板决断,却看到萧和沉思不语,似乎另有想法,遂转而问道:</p>

“伯温,孔明所言,你怎么看?”</p>

萧和思绪收回,轻咳一声,说道:</p>

“臣自然是赞同孔明所说,北伐确实不能拖,不能给曹贼休养生息的机会。”</p>

“不过臣以为,哪怕是现在这个时间点,伪魏的国力也要大大强于我们。”</p>

“别的不说,楚公若要北伐,合我三州之力,眼下最多也就只能调动十万左右的兵力。”</p>

“且以我们现下的国力,也只能供养这么多兵马北伐。”</p>

“臣在想,以这点兵力就想打垮伪魏,收复中原之地,未免是太过小看了曹操。”</p>

刘备恍然省悟,眼中刚刚燃起的战意,霎时间熄弱了三分。</p>

萧和说的没错。</p>

以现下的国力,能募到的兵马有限,能征上来的粮草也就那么多,再多就是穷兵黩武,必会激发民变,内部生乱。</p>

兵力有限,粮草有限,却要以弱攻强,胜算可想而知。</p>

“伯温提醒的是啊,兵力粮草,始终是我们的软肋呀。”</p>

刘备捋着细髯,不禁感慨起来。</p>

诸葛亮等众谋臣们,一时也是眉头深锁,暂无良策。</p>

这时。</p>

萧和却起身上前,面带着自信,拱手道:</p>

“启禀楚公,和酝酿许久,今日想向楚公献上两道富国强兵的新制。”</p>

“这两道新制若能推行,短时间内必可使我们兵力粮草,乃至国力大增。”</p>

“楚公挥师北伐,收复中原,指日可待也!”</p>

此言一出,府堂内一片沸腾,众人无不惊喜。</p>

刘备更是满面欣喜,急问道:</p>

“伯温,你要献何等新制,竟然有如此威力?”</p>

所有人的目光,皆是望向了萧和。</p>

萧和则深吸一口气,缓缓道出六个字:</p>

“均田制,府兵制!”</p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+

死后第八年,京圈大佬全都是我弟

慕珂瑶

一人成宗

枚可

小富即安?不,本公子意在天下

堵上西楼

狂医重生:护夫虐渣养崽崽

千萝绿

相国在上

上汤豆苗

副本存活率0?我直接速通!

十二食